伯施曼:福清的大塔和小塔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3-03-28 19:11:24  点击:19030  属于:美丽福建
 
   编者按:恩斯特
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古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06年至1909年,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后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丛书:《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以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在他的书中,他将福州的的乌塔、白塔与福清的瑞云塔(大塔)、水南塔(小塔)放在同一篇文章中介绍,这里截出这段文章,以飨读者。

   
   撰文: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白撞雨  高山
   与上述两座宝塔(注:福州的乌塔与白塔)相比,福清县的两座石塔(注:福清的瑞云塔与水南塔)与它们地理位置相近,样式却更加完善。福清是福州下辖的一个县,在省城以南约40公里处。我参考了艾克博士的一些照片和简要的文字材料,他研究过福建的一些宝塔,也在持续地深入研究中。在此,只能从建筑学的角度介绍这组宝塔。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泉州还有两座宝塔,也可归入这一组中。虽然没有准确的测量数据或图纸,但根据图片至少可大概估算出塔高。
 
   
   福清的两座宝塔均为石块砌筑,工艺和装饰不同凡响,应是出自明代。大塔建于
1607-1615年间,小塔同样建于万历年间。两者均有几乎等高的七个塔层,基座突出,顶端结构紧凑,由平缓的穹顶和宝珠组成。小塔高约15米,全部由十分均匀的石块垒砌而成,每一级都有三层石板向外挑出,形成塔檐,塔身设有壁龛,圆形角柱明显凸起。这些圆形角柱还有箍纹、柱头和底座。檐部有上下两层叠涩凸起,承托着起翘很小的轻薄檐面,上面的两层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构造。该塔不设回廊,向外伸出的悬臂架支撑着檐部,福州的宝塔中也有类似结构。两座塔几乎完全摒弃了大弧度的曲线线条。人们推测它们是依照福州的宝塔建造的。另外,还有一些特征支持这一推论:小佛龛与较大的洞口交替出现;底部雕刻装饰带,此处为极小的人物塑像,其风格至今仍可在浙江与福建的木石雕刻中见到;最后,底层的主要洞口内有高大的人物圆雕。在福清小塔中,底层塔身的角柱处仍然可以发现人物雕像。角柱上端以悬臂架加固,这极似哥特式的建筑理念,而两座宝塔中其他的一些细节也显示出这一点。

   
     (水南塔石雕饰)

   大塔名为瑞云塔,高30米,塔层同样显得低矮,但由于总体上更高,足够供人进入。大塔各部分的投入都远远高于小塔,看起来像是小塔的升级版本,建造年代也稍晚。厚实的悬臂架上没有横向支架,直接嵌入圆形的叠涩层中。它们支撑着轮廓清晰的塔檐,檐上带有起翘明显的檐角和檐脊,其端部以塑像装饰,同样体现出哥特式风格。所有塔层均有栏杆,平整的栏板与塔身外墙搭配得宜,而栏板上的镂空设计也与宝塔整体活泼灵动的设计十分协调。塔身各角设置了浮雕柱,以突出塔身的边界,浮雕柱样式简洁,边角均改为弧型。柱脚和柱头再次出现,它们与柱脚处的装饰带以及檐下斗拱组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所有壁面均设佛龛,这与福建黑塔和福清小塔一致。唯有人像装饰在此处要精美得多。小佛龛以特殊的浮雕框架装点,里面可能全部供奉着独立的雕塑,佛龛两侧和上方的格状区域也刻有浅浮雕。几处单独的佛龛以及底层主入口的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两尊高大的武士像,几乎完全脱离塔身,像是独立的雕塑。从上层的一处佛龛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斗拱划分成数段的天花。一条阶梯连通地面和基座上的底层,基座上环绕着精美的动物纹饰,底层的兽纹带上还有一圈花卉和人物图案。
    (瑞云塔石雕饰)
  透过一座雕刻着镂空人物饰带和浮雕横梁的牌楼眺望该塔时,那奇特的景象展现出了这座集伟大构想、精湛技艺与一系列灵动元素于一身的高雅宝塔的真正魅力。
  责任编辑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