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全球傳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思想準備和實踐路徑
華通社4月9日香港電 關公精神與華人華僑文化交流會在武漢市洪山區古卓刀泉寺圖書館舉行。洪山區委常委、海聯會會長李田致歡迎辭,歐洲湖北商會會長林鵬、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柏權等嘉賓發表演講。適逢關公誕辰1865周年,臺胞與僑胞代表共同向關公像敬獻花籃。林鵬在演講中深入探討了關公文化的全球意義及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推動作用。
關公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關公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1800多年傳承,已成為跨越地域和宗教的精神符號。從中國大陸到港澳臺、東南亞乃至全球華人社區,關公信仰凝聚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文化認同。其核心價值「忠義仁勇禮智信」不僅被儒釋道三教共尊,更因其普適性與現代社會的責任感、正義觀、契約精神等深度契合,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樑。
關公文化的道德內涵與現代價值
關公的七大美德體系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忠」強調對國家和集體的忠誠;「義」體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仁」倡導博愛精神;「勇」彰顯面對困境的擔當;「禮」維護文化傳統;「智」推動知識創新;「信」堅守誠信原則。這些價值觀不僅與儒家倫理一脈相承,也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濟世理念相通,甚至與基督教「博愛」、伊斯蘭教「正義」等全球性倫理形成共振。歷史上儒釋道對關公的差異化詮釋(儒家尊為「武聖」、佛教奉為護法伽藍、道教封為「關聖帝君」),恰恰展現了文化融合的典範。
關公文化推動文明互鑒的實踐路徑
林鵬提出,關公文化的全球傳播可通過三方面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學術層面需加強與國際倫理學、比較宗教學的對話,挖掘其現代轉化潛力;民間層面應依托全球160多國的關帝廟網絡,打造文明互鑒平臺——例如歐洲湖北商會正聯合法國全球關公文化聯盟籌建「歐洲關聖殿」,未來將舉辦「東西方文化互鑒會」;國際傳播則需借助影視、遊戲等數字化手段,如《黑神話:悟空》的成功所示,傳統文化通過創新表達能更有效觸達全球受眾。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智慧
林鵬強調,關公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質為化解文明衝突提供了東方方案。其「多元一體」模式(如東南亞華人以關公信仰維繫認同、西方學者將關公比作「東方聖喬治」)證明,不同文明可通過共享符號實現價值對話。在民族主義抬頭的當下,關公文化倡導的「求同尊異」理念,既能守護文化獨特性,又能構建共識基礎,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文化黏合劑。他呼籲全球華人攜手傳播關公精神,讓這一承載中華智慧的符號,成為促進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積極力量。
责任编辑 陈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