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矣!》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5-08-15 13:53:18  点击:9882  属于:今日头条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電80年前的今天,位於重慶李子壩山腰的《大公報》排字房裏,五個特大號鉛字被滾燙油墨重重壓下:「日本投降矣!」八十載光陰倏忽而過,當年的報紙早已泛黃,但那一聲驚雷般的吶喊仍在久久回響。
        19458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全國廣播發布《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大公報》第二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國人民報告了抗戰勝利的消息。超大字體,象徵着超大的勝利,表達着超大的喜悅,更讓人聯想到14年全民族抗戰之艱苦卓絕,讓人回憶起4萬萬中華兒女飽受之屈辱傷痛。那一天,抗戰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勝利,中國人終於可以昂起頭顱,凡此種種激盪人心的情緒,都被《大公報》這五個大字標題濃縮其中,又酣暢淋漓地表達了出來。
 
  總編輯親往排版房策劃版面

  早在1945810日,日本即將投降的消息就已傳開。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感到,這次抗戰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意義非同尋常,一定要使用醒目的大字號。
  王芸生當時親自趕到排版房,與刻字師傅崔永超反覆研究字體字號,籌劃日本正式投降時的版面設計。但既有的字都嫌太小,於是,王芸生讓崔永超特意趕製了五個前所未有的超大號鉛字。
        1945815日,標有超大字號「日本投降矣!」的《大公報》出現在重慶街頭,迅速便被歡騰的讀者搶購一空。這幾個力透紙背的大字,將中國人自豪、喜悅、悲屈、苦楚等百感交集的心情完全地表達了出來,既激盪人心,又感人肺腑。
 
  《大公報》重慶舊址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公報》以筆代槍 文章報國
       1931 《大公報》記者汪松年最早報道「九一八」事變。1937 盧溝橋事變後,方大曾任《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赴前線採訪,寫出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配以照片發表;1214日,上海淪為「孤島」,《大公報》拒絕送檢,斷然停刊,同時發表擲地有聲的兩篇評論《暫別上海讀者》、《不投降論》
       1940 香港《大公報》獨家刊登「汪兆銘賣國條件全文」,並痛斥:「集日閥多年夢想之大成!極中外歷史賣國之罪惡!」同日,重慶《大公報》亦刊發相關消息。此後連續數日,兩地《大公報》相繼刊發多篇社評《敵汪陰謀的大暴露》《揭露亡國的和平條件》
   抗戰期間,大公報共赴國難,顛沛流離,數度遷館,不顧轟炸在防空洞中繼續出版,決不仰人鼻息,沒有在敵人統治下出過一天報。正如上海版停刊時發表社論所說:「我們是中國人,辦的是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
       1945815日,日本戰敗投降,《大公報》當天用五個前所未有的超大號鉛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國人民報告抗戰勝利消息。《大公報》記者朱啟平作為隨軍記者,撰寫長篇通訊《落日》,詳細記錄日本簽字投降一幕:「194592日上午910分,我在日本東京灣內美國超級戰艦『密蘇里』號上,離日本簽降代表約兩三丈的地方,目睹他們代表日本簽字,向聯合國投降。」
  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8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