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美論壇開幕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5-11-17 18:42:18  点击:9917  属于:今日头条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電
今明兩天,中美交流基金會在港舉辦一年一度的「香港中美論壇」。今屆論壇以「共築和平之環」(Circles for Peace)為主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印度、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嘉賓齊聚一堂,探討多項中美及全球相關議題。

 
  中美交流基金會主席趙令歡主持了活動的開幕式。他表示,二戰的威脅促成了國際社會團結一致;而如今世界再臨人類發展挑戰,美國與中國雖有不同背景與願景,若兩國以相互尊重與理解為基礎合作,可以構築一個更公平、可持續的全球秩序,造福人類。他說,「讓我們銘記,我們所繼承的和平並非理所當然。它必須通過對話、相互學習,以及守護人類共同福祉的堅定決心來延續。」

 
  論壇以「共築和平之環」主題開場,在現場視頻連線了已經
101歲的飛虎隊老兵Robert MooreMoore回憶,在他執行的96次飛行任務中,「團隊的作用無可替代」,運送物資的飛機引擎還未熄滅,他的中國戰友已在全力卸貨。如今世界存在着海平面上升、洪水等災害,他強調團隊作用無可替代,「相比單個國家,團隊協作能更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在會上進行視頻發言。謝鋒強調,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他在會上分享了三點思考:

   第一,錨定元首指引方向,不折不扣落實會晤共識。元首外交是中美關係的「指南針」和「定盤星」。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同特朗普總統3次通話、多次互致信函,特別是不久前在釜山成功會晤,在緊要關頭為中美關係校準航向。釜山會晤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務之急是做好全過程管理、扎實推進後續工作,特別是盡快將兩國元首會晤共識落到實處,為中美關係打下穩固的基礎,造福兩國,惠及世界。中方向來言出必行,期待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讓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安心、放心。當前企穩勢頭來之不易,尤應珍惜,要防止折騰反覆、避免橫生枝節,不能進一步、退半步,甚至進一步、退兩步,為兩國關係製造新的困難和障礙。
 
  第二,汲取歷史經驗智慧,堅定不移推進互利合作。
本屆論壇將回顧中美在80年前並肩戰勝法西斯、共建戰後國際秩序的光榮歷史,啟迪我們珍視和平合作的寶貴價值。80年來,中美關係經歷風風雨雨,但無論從什麼角度看,兩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共同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雙方能夠彼此成就,而不應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零和博弈。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召開,中國即將踏上「十五五」新征程,雙方在綠色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衞生健康、旅遊、農業等領域擁有巨大合作空間。剛剛結束的第8屆進博會上,美國企業參展面積連續7年保持第一,用「腳」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中國未來十多年中等收入群體將超過8億人,正在加快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消費市場。這個開放發展的超大規模市場,將為美國和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中美合作清單應該拉得更長,合作蛋糕可以做得更大。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更離不開中美協調合作,雙方要展現大國擔當,共同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第三,厚植人文交流根基,持之以恒促進民心相通。中美人民有着天然的親近感,兩國交往源遠流長,人民友誼從未間斷。兩個多世紀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穿越重洋,開啟中美貿易先河;半個世紀前,「乒乓外交」打破冷戰堅冰,助力中美建交;40多年前,艾奧瓦州「老朋友」的佳話與感人的「鼓嶺緣」故事又為兩國交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如今,「55萬」倡議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架起跨越太平洋的友誼新橋。在這條促進兩國人民相知相近的道路上,中美交流基金會長期開拓耕耘,貢獻良多。雖然美方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鏡,把中國學生學者及基金會這樣的友好團體都視為「國家安全威脅」,萬般詆毀阻撓,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人民友好的浩蕩大勢,絕不會因一時的逆流而改變。兩國有識之士應站出來,共同發聲反對人文交流污名化的錯誤做法,齊心協力搬掉阻礙兩國人員往來的「絆腳石」,為鼓勵和支持兩國社會各界增進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創造條件。

  謝鋒還提到,「相互成就、共同繁榮」這一願景的實現絕非坦途,需要中美共同努力。習近平主席在釜山會晤時指出,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特朗普總統表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夥伴,美中關係一直很好,將來會更好,希望中國和美國的未來都更加美好。面向未來,不論形勢如何變化,中美合作互利共贏的歷史邏輯不會變,兩國人民交流合作的根本願望不會變,世界人民對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普遍期待不會變。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藉口把中美關係搞砸。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邁開腿、放手幹,為促進中美交流合作建言獻策、添磚加瓦,共同開闢中美關係光明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