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5-08-07 16:04:55  点击:10089  属于:琉球专栏

          
             現在一說起沖繩,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各式各樣呼嘯而來的美國戰機,是遍佈沖繩各地的美國軍事基地,然後才可能想起,它是日本的一個縣。


          沖繩雖然作為日本的一個縣,但是沖繩琉球人卻始終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獨立或者自治的意識在沖繩人心中從未斷絕。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瞧不起沖繩人。
           日本本土的很多日本人一直不承認沖繩人的民族地位,不願意給予沖繩人應有的權利和待遇,這是為什麼?
        1、從琉球到沖繩的無奈演變
             琉球群島位於日本和臺灣之間,是一系列島嶼的總稱,這裡曾經是琉球王國的所在,當然那時稱為“流虯”。
             最早見於史冊的,是隋朝官員朱寬初次到達琉球群島時,迎著初起的陽光,那一座座小島的形狀仿佛組成一條流光溢彩的長龍,因而稱之為流虯,後來唐朝時為避諱改為琉球。
             從那時起,琉球開始與中國大陸進行交往,並且時刻想要得到大陸的官方承認。
          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明太祖朱元璋某一日龍顏大悅,決定對琉球進行正式冊封。
         當時琉球還存在著三個國家,後來中山國王統一三國,從那時起,琉球王國成為中國朝貢貿易體系的一員。
          人們可能會奇怪,琉球為何那麼希望向中國朝貢,這是不是有點傻,事實上,這是很多人不瞭解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真諦。
            雖然締結盟約稱臣是一個有辱國威的大事,但是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卻使得那些邊遠小國享受到福利待遇。
          他們進獻一份貢品,中央朝廷回饋的,可能是超過十倍價值的貨品,這中間的利潤是絕對的豐厚。
            琉球人很有商業思維,他們看到當時因為明朝海禁而導致與東南亞各國貿易的斷絕,機敏的琉球人以這種“叩頭貿易”為核心,帶著從中國大陸得到的各種物品,一躍成為東南亞最有活力的貿易仲介國,被美譽為“萬國津梁”。
            當時,琉球船隻在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間穿梭如織,將從東南亞和日本買來的物品朝貢給中國,帶走絲綢、瓷器等大量賞賜品,轉賣到東南亞國家,這種暴利,使琉球富得流油。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混得風生水起的琉球讓日本人心動不已。當時因為日本浪人多次犯邊、而被明朝屢屢打擊的日本人開始突發奇想,想要從琉球身上分一杯羹。
       
         1609
年,日本的薩摩藩大舉出兵入侵琉球,面對不講武德的日本浪人,基本不修武備的琉球一觸即潰。

            但是這一次,日本人俘虜琉球國王尚甯後卻沒有滅殺,而是由德川幕府將軍秀忠親自出面設宴,一頓好吃好喝的招待後,他還擔保,尚氏一姓永為琉球之主。
           日本對琉球國王尚甯的要求只有一條,那就是琉球要向中國政府隱瞞被日本佔領的情況,並且要繼續向中國朝貢,當然,貢品方面要以日本的貨物為主。
           說得直白一點,那就是日本想要利用琉球上貢的路子,來賺大明王朝的錢。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日本明治維新之後。

             國力上升的日本野心也開始膨脹,明治天皇的目標更是遠在星辰大海,於是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琉球王國,設立沖繩縣。
這時的大清政府才後知後覺,原來一直以來向中國稱臣的琉球已經被日本徹底吞併了。
            雖然當時的總理衙門與日本進行談判,但是羸弱的清朝哪裡還被日本人看在眼裡,一頓威逼利誘,讓大清政府生生地吃了一個悶虧。
             從那時起,這個群島就有了琉球和沖繩兩個名字。
            雖然日本肯定是稱呼它為沖繩,但是外界稱呼卻各有不同,就連美國在託管期間也是一直稱其為琉球,只是轉交日本後才稱為沖繩。

          但是無論如何,小國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是世界歷史的殘酷事實。

         而歷史上沒有武力卻又貿易發達的琉球,被強盜性格十足的日本盯上並滅國卻也是必然的結果。

           琉球被侵戰後雖然向大清進行過求援,但是當時大清政府已是自顧尚且不暇,根本沒有餘力來拯救琉球。
         2、無法平復的“沖繩之痛”

               琉球自從被日本強力征服後,就一直承受著無盡的苦難。從1609年開始,琉球每年都要向日本進行朝貢,這可不同于琉球向中國朝貢的模式,這是琉球單方面的上貢,日本根本沒有回饋的。

        1879年,日本政府把琉球國改為琉球藩,並舉起強盜大刀對琉球國土進行大幅肢解,以奄美群島為界,將該群島及以北的全部島嶼劃入鹿兒島縣,其餘的島嶼命名為沖繩縣。

          其實,這是殖民主義者一貫使用的“分而治之”手法。

           日本還擅自實行所謂的“琉球處分”,解除琉球與清政府之間的冊封和進貢關係,並對琉球人強制進行同化,強令取消琉球早已形成傳統的各種民間習俗。
           日本要求琉球人學習日本文化,禁止當時的琉球人在一切場合使用琉球方言,而只能使用標準日本語。

            日本是以所謂推進現代化的名義將琉球納入版圖的,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卻又將琉球排斥在日本現代化進程之外。

            不但在琉球遲遲不實行現代化政策,而且還明確推行“舊慣溫存”方針,擱置“地租改正”、“秩祿處分”等現代化議程。
           1899年,日本發佈大日本帝國憲法,制定眾議院議員選舉法,但沖繩卻沒有實施選舉,一直推遲到1910年才予以實行。

            這樣,沖繩人的福利待遇總是落後於日本本土較長一段時間。

          然後是日本軍國主義情結爆發,不斷對外攻國掠地。在此期間,沖繩人不但要出人出力出物,最後還承擔著美國與日本對戰中的最嚴重的後果,簡言之,那就是沖繩人不斷地成為日軍的炮灰。
               當時美國準備攻佔日本本土,而日本卻虎死不倒威,堅決表示抵抗,於是,一場攻防戰被日本政府有意識地放在了沖繩。
         那一戰讓得沖繩人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四分之一的沖繩民眾無辜犧牲,甚至十幾歲的孩子都未能倖免。
            當時很多沖繩學生帶著文具就被推上戰場,他們被日本當局欺騙,以為只是一場旅行式的軍旅生活,結果卻是被日本人送上了戰場,丟掉了性命。
              就連日本本土人員也不得不承認,為給日本本土贏得時間,日本人讓沖繩人沖在了最前面,當時的日本軍隊對沖繩當地居民進行強迫性的集體自殺,沖繩人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炮灰。

          日本在19458月無條件投降後,美國軍隊佔領了包括沖繩在內的日本全境。
        19519月,美國和日本簽訂了《對日和平條約》,其中規定: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群島、包括琉球群島在內都置於聯合國託管之下,實際上是由美方管理。
           戰後的日本,頒佈把沖繩排除在外的“和平憲法”,形成和平非武裝化的日本本土和分離被美國支配的沖繩。
       1952年美國統治下的沖繩設置“琉球政府”,實行單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度。

             在美軍執政下的沖繩民眾沒有像日本本土人那樣,享受到一個日本國民應有的權力。
           沖繩流通的貨幣是軍票和美元,牽涉到外國人的案件必須由美軍政府的法院來辦理,美軍士兵犯罪由軍法會議處置,當時的美軍用“刺刀和推土機”大量徵用掠奪軍用地。
        在這期間,日本掀起以反美感情為基調的戰後民族主義思潮,理所當然地引發了沖繩的全島鬥爭。
        後來的美國越南戰爭期間,沖繩再次成為美軍的前沿陣地,被迫承擔起從外部支援日美安保體制的任務。

         1972年所謂的沖繩複歸以後,沖繩的行政權雖然交還給日本,但美軍在沖繩的地位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而從歷史上看,沖繩和本土長期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沖繩之痛也一直未曾緩解。
   
          3
、沖繩人與日本人相看兩厭


            沖繩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的,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沖繩人長期遭受著來自美、日雙重的壓迫。

          戰後,日本強加於沖繩民眾的龐大美軍基地,正是此種不平等關係的真實寫照。

         當前,日本本土大多數人依然認為,日本需要日美安保條約來保證和平與安全,但本土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享受沖繩基地帶來的安全,絕不願意承擔與之相同的負擔和危險。

             日本本土人與沖繩人之間的根本性矛盾,就在於大多數本土人認為,本土不該提供駐日美軍基地,而應是在人口和面積只占本土不足1%的沖繩縣設置美軍基地。
             而對於沖繩人來說,犧牲沖繩以保障國家利益是一個現實存在。

          但是沖繩人在做出這樣沉重犧牲的同時,卻沒有換回應得的尊重和待遇,這對於沖繩人來說,“差別沖繩”是他們所無法忍受的。

         高高在上的日本本土人根本瞧不起在他們眼裡視為夷狄的沖繩人,而心中不忿的沖繩人也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

          首先,日本本土人一直存在著“日本中心論”思想。長期受中國文化薰陶的日本人,也養成將自己視作天朝上國,將他國視作夷狄的思想觀念。
           這種思想在日本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就轉化為侵略思想,轉化為日本對外擴張的思想動力,日本這種夷狄思想的明顯特徵是體現在特別濃厚的軍事和武力色彩方面。

             日本對待所謂的藩屬國的方式並不像中國那樣,利用文化高低之別而實現教化的方式,而是利用武力、暴力等強制性方式,把對方置於“夷”的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看,東京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沖繩遠離日本中心,在日本的南部邊陲。

         那麼理所當然的,從明治維新後才被正式吞併的琉球,也就是後來的沖繩,在日本本土人的視野和思想中認作為“夷”。
按照日本一貫的本土中心論思想,沖繩人根本不應該獲得與日本本土相同的待遇,這在歷史上獲得了清晰的證明。

             在二戰時,沖繩成為日本戰時的“棋子”,為日本的侵略戰爭付出許多不應該承受的代價。

         而在戰後卻又成為日本本土的“棄子”,沖繩作為美軍駐日基地被剝離在日本本土之外。

         可以坦率地講,日本本土對沖繩的歧視、無視和蔑視,其背後潛藏著“日本是亞洲中心”的思想。
           他們完全把沖繩當作廉價犧牲品來對待,這種做法造成沖繩民眾和本土日本人的根本分離。

       現實情況就是,沖繩作為保護日本本土的前沿存在,只占日本領土面積不足1%的沖繩,卻擁有75%的駐日美軍基地。

          由此可見,日本本土延續了戰前的做法,繼續犧牲沖繩的利益以換取自身的獨立與安全。
       其次,很多沖繩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無論從沖繩人在二戰時的犧牲,還是在戰後的待遇而言,沖繩人都有要求獲得平等的權利。

         然而現實卻是,當代沖繩人依然悲催地生活著。沖繩美軍基地上的B52型戰略轟炸機不時起降,噪音、灰塵那是沖繩島上的常態存在。美軍還在基地中儲藏核武器和細菌武器,一旦洩露將不堪設想。

            而且日本本土存在的“利己主義”,致使美國將沖繩交予日本時,日本本土革新政黨提出反對“本土的沖繩化”,也就是反對把美軍核基地和生化部隊轉移到日本本土。
        這時候的日本人本能有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沖繩“帶核回歸”潛藏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日本或美國對外發動戰爭,作為軍事前沿的沖繩民眾就會時刻面對著對方核報復的威脅。

         因而沖繩人始終不認同這樣一個所謂的定論,那就是日本本土人認為的,美軍基地只能設在沖繩,這就是近年來日本本土和沖繩矛盾衝突所在。

           事實上,早就有日本權貴和學者表明,駐日美軍基地並非只有沖繩不可。即使沒有沖繩,日本本土西部也可維持海軍陸戰隊功能,同樣能夠實現日本的安全保障。
           而且美軍在關島、夏威夷及澳大利亞也有部署軍事力量,足以維持東太平洋的穩定。

         這也就是沖繩人反對美軍基地的主要原因所在,他們從生活環境、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危害等方面考慮,反對美軍新基地的建設,因此與本土日本人的利益訴求不同,雙方矛盾不斷加劇。

           這也給近年來“琉球獨立論”的存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基礎,長期被日本政府及本土忽視和歧視的沖繩人,認為他們同樣是日本國民,卻未能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對他們來說是極不公平的。
            於是,他們開始要求沖繩要擁有自決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上升到爭取“主權國家”的高度。

        雖然“琉球獨立論”的支持者大部分是年輕人,並且尚未形成多數派,也是“酒館獨立論”,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是日本人所不願意看到的。
           
            其三,沖繩人的民族認同情結大為高漲。


         在與美軍基地搬遷的鬥爭中,在深受日本本土人士的歧視中,悲憤情緒無所釋放的沖繩人開始反思自身,他們的道路在哪裡,於此同時,琉球民族的認同感大幅上升。

        沖繩人對於日本人的不認同,導致他們更加向琉球民族的方向發展。沖繩人開始大力弘揚自己祖先琉球人的文化和傳統,他們不斷發掘和傳承具有琉球民族典型特徵的藝術和思想。

           同時中國在亞洲和世界地位的不斷上升,也對沖繩人在民族認同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沖繩人開始主動拉近與中國的距離。
當然,經過數百年的歷史變遷,沖繩人回歸中國之心已不復存在,有可能這只是他們對日本和美國政府的一種施壓表現。

          但是無論如何,沖繩人始終無法擺脫戰後由美國與日本合謀製造的被鉗制狀態,他們根本無法獲得自己的主權。

         腹背受敵且無路可退致使沖繩人長期處於一種無從選擇的極限狀態,這也導致他們始終無法真正認同日本這個國家。

       可以想見,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沖繩人的心還要繼續無所指向的飄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