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旅遊協會赴“古韻虯城 .食賞沙縣”開展文旅市場調研
華通社三明電 3月26日,為深入瞭解沙縣區文旅市場發展現狀,挖掘東門古街文旅融合潛力,三明市旅遊協會應沙縣區旅遊協會、茶葉協會邀請,與三元區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余鋒會長、香港大中華通訊社三明辦事處主任黃旭組成專項調研小組,對沙縣區東門古街進行實地考察,沙縣區文體和旅遊局黨組書記陸輔春, 黨組成員、旅遊發展中心主任林芳參加了調研與座談。

沙縣東門古街作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千年商貿文化與沙縣小吃IP的雙重價值。隨著沙縣小吃成功申遺及文旅消費升級,特別是隨著2025年“春節假期”在福建省旅遊市場火爆出圈,當然,古街亟需通過科學規劃實現提質增效。本次調研重點包括:旅遊地的客源結構、消費偏好及滿意度分析;非遺、小吃文化如何轉化為體驗式旅遊產品路徑與現有商業類型與文旅融合度業態評估等。
調研小組沿古街主巷及支巷進行全程實地走訪考察,記錄建築保存狀況、商鋪分佈及客流密集點,重點關注“小吃非遺館”“老字型大小手工作坊”等核心店鋪等節點。隨機訪談遊客20人、商戶10家,收集對古街設施、服務、文化體驗的評價。同時,與沙縣區文體和旅遊局、相關商會與協會及所在地非遺傳承人座談交流,探討古街升級的痛點與機遇。

在調研中,他們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遊客需求多元化:70%遊客是為沙縣“小吃打卡”而來,但對文化深度體驗需求都很強烈(如小吃製作、民俗表演、非遺傳承等);特別是新一代年輕遊客更是呼籲要增加咖啡吧、茶吧、夜間燈光秀、沉浸式劇場、DIY美食工坊體驗等新形項目和文旅業態。
二是業態同質化明顯:目前,現有的商鋪中60%為小吃店、花店、一般的茶飲店,缺乏特色文創、精品民宿等配套,部分老建築閒置,未有效的充分開發和利用;
三是文化轉化不足:沙縣扁肉製作等非遺項目僅限展示,互動性弱,而街區的導覽系統不明顯,過於簡單,門牌與產品(品牌)不突顯,缺乏相關的數字化解說。

基於初步調研結果,揭示了東門古街(春節假期與近期)“有流量缺留量”的現狀,東門古街作為沙縣區歷史文化與美食IP的核心載體,日間客流量與夜間消費潛力均未充分釋放,亟需通過“文化+科技+業態”三重升級破解發展瓶頸。為此,三明市旅遊協會專項調研小組提出幾點建議,一是以沙縣小吃非遺為核心,佈局“一店一品”特色攤位(如扁肉現包區、燒麥蒸制體驗區),增設透明廚房與互動教學區,遊客可參與小吃製作。引入“前店後坊”式的非遺工坊,開發小吃DIY體驗和延伸專案。推出盲盒餐車,用“沙縣風味盲盒”,每盒包含隨機3-5種迷你版小吃(如金包銀、芋餃、板鴨),搭配文化解說卡,滿足年輕遊客獵奇心理。並聯合沙縣小吃集團打造“小吃文化研學基地”,開發AR導覽小程式,規劃夜間經濟帶,增設與燈光秀相連的文創產品,植入古街歷史故事彩蛋及主題市集;
二是強化政企協同機制,主動向區政府提交《東門古街提升建議書》,爭取更多的專項改造和提升資金, 改造閒置老宅為夜間業態空間,引入“前店後宿”精品民宿、民謠酒吧、茶文化空間,結合庭院燈光造景,營造靜謐與熱鬧交織的夜生活體驗。組織沿街商戶開展文旅和相關業務培訓,提升旅遊服務標準化的水準;
三是利用古街建築立面打造3D投影秀,演繹沙縣商貿歷史,設置AR互動裝置(掃碼觸發歷史人物故事動畫),串聯李綱祠、明清牌坊等文化節點。塑造文化旅遊的夜品牌,進一步打造“夜遊古街·煙火沙縣”“千年煙火”美食長廊IP,成為三明市“以食興旅、以旅促農”的典範工程。
(記者 余鋒 黃旭)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