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名小贩的离世,为何让一座城动容?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4-02-20 16:03:31  点击:13492  属于:中国新闻

   
    华通社浙江绍兴电
218日,农历正月初九,这一天,年味依然浓烈,然而,在浙江绍兴上虞,很多人却沉浸在深深的缅怀中,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追思爱心人士张杰。

      18日凌晨201分,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浙江省爱乡楷模张杰因病在香港离世,享年95岁。
    在商贾云集的香港,张杰或许默默无闻,但在家乡上虞他可谓家喻户晓,人们提起张杰总是和那些学校、孩子紧紧相连。当地有媒体统计过,可能有一半50岁以下的上虞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过他的帮助,有人获得过他设立的奖学金,有人在他捐建的教学楼里上过课,还有人使用过他捐赠的教学器材……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他,他却陪伴着很多人的成长。
   
    张杰,
1928年,出生在上虞梁湖镇,幼年时因家境贫困,小学未毕业就外出谋生,后辗转去到香港,做过帮工、当过伙计,1978年,他在九龙一带的街上租下一不足6平米的铺子
做起了小本生意,主要是卖蟹、卖粽子、卖茶叶蛋。
    虽然在香港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张杰却对家乡助学情有独钟,1979年,张杰捐给上虞中学一台价值3000元的彩电,这是他第一次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之后每次回乡,张杰都要去各个学校走走看看,发现有困难的学校就出资建校舍、添设备。
    上世纪
80年代,在上虞中学张杰发现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设施和场地都十分老旧,他慷慨解囊,先后为学校捐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还捐赠了彩电、乐器、面包车等,上虞中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同时,他还设立了1万元的奖学基金。

    
    上世纪
90年代初,张杰特地来到上虞的四明山区,走访了当地的中小学,从校舍到食堂,从厕所到实验室,他都看得很仔细,当时,国家已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张杰感悟于此,也制定了一个计划,他拿出100多万元兴建了皂湖、覆卮两所中学以及梁湖、湖西两所小学。后来,他又来到上虞最偏僻的陈溪乡红桥村,捐资20多万元建了红桥小学。

    四十多年来,张杰共捐资1500万元,建造了18幢张杰教学楼,32间教室和宿舍楼、图书馆,设立了200多万元的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张杰曾说:正是由于艰辛的谋生路,坚定了自己捐资兴学的心愿,“中国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上去,但我们人口多、摊子大,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全民来支持教育才行”。
    张杰助学慷慨,于己则非常吝啬,他曾笑说“别人叫我老板,其实我睡的是地板”。1997年,有人到香港张杰家做客,发现他家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隔为二,里间是卧室,外间当客厅,碰上家里来客人,张杰就得打地铺,张杰并非无力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而是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大都捐给了家乡兴教办学。
    张杰远远算不上富豪,要实现自己的夙愿,没别的办法,只有“省”,吃粗茶淡饭,穿廉价衣衫,出门专拣没有空调的便宜公交车。有一年他生病了,治疗花了不少钱,为了继续捐资助学,有几十年烟龄的他硬是戒了烟。
   
    对自己马虎惯了的张杰,对建学校却十分讲究,每一次张杰总是亲力亲为,选校址、查质量、促进度……乃至谋划一个厕所的布局和方位,桩桩件件他都劳心费神、不敢怠慢。
20238月,张杰度过了自己的95岁生日,曾经子女们张罗着要给他过70寿诞,老人却把过生日的钱,都捐给了学校买书,这一次,张杰终于过上了人生中头一次生日,宴会上,张杰说:有人问他长寿秘诀是什么,他回复那人“我一生节衣缩食为家乡捐资兴学,心里很开心,长寿大概就是上天我的回报吧”。

   
    张杰是一位平凡人,但他以一己之力帮助许多人改变了人生轨迹,做出不平凡之事,成就了不平凡人生。亦因此,当地人感谢他,怀念他,纵然他已离开人世,但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在香港,热心帮助内地同胞的善长仁翁不知凡几,既有像邵逸夫这样的大企业家,但更多的是像张杰这样的小市民。过去每逢内地有灾难,港人总是踊跃捐资。
1996年华东水灾,百位香港明星为筹款赈灾而组织义演,彰显了港人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2008年汶川地震,700万港人共捐资230亿元,人均3000元,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

    香港人是爱国的,既不为名更不为利,只为着自己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中国人,血管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建设、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之初,港人到内地投资兴业,是爱国;回归后,香港发挥内通外联的独特作用,是爱国;而捐资兴学只是其中常见的爱国的方式。
   
    生命长度各有时限,生命宽度却能广如大海。让我们向张杰致敬!也请广大读者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兴学重教的行动中。


    责任编辑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