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良雙續文脈 鬧魚歡歌聚同心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5-07-12 16:13:11  点击:9979  属于:中国新闻

             
            華通社廣西良雙訊
(記者 老付)79日至10日,廣西良雙第467屆鬧魚節活動掀起高潮,吸引了廣西、貴州、湖南等地幾千市民前來觀看、參與,良雙河兩岸歌聲陣陣,喊聲陣陣,“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歡騰的人海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繪就一幅民族團結安居樂業的巨幅畫卷。

           作為一個良雙村舊寨屯人,融水苗族自治縣蘆笙協會副會長吳榮輝沒少為良雙“鼓”和“呼”,他對記者說:民族節慶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文明的記憶和象徵。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紅水鄉良雙村有近千年的歷史,如今發展到
8個屯4000多人。2019年,該村的舊寨屯被國家授予“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完整的木樓讓人讚歎。

           良雙鬧魚節起源于明朝萬曆年間,500多年的時光沉澱,讓它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被譽為“東方狂歡節”“苗族潑水節”,2016年成功列入柳州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不僅是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更是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沿河兩岸是歡騰的人海,歌聲陣陣,喊聲陣陣,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成為廣西唯一乃至全國的鬧魚聖地。
                       
           良雙村民族傳統文化理事會副會長蒙記江告訴記者,五百多年來,良雙鬧魚節成為廣西、貴州、湖南邊界地區各族人民交融交往、團結共建的一場盛會。

          以前,良雙不通汽車,廣西、貴州、湖南等地參加鬧魚節活動的人進到良雙,都會在這裡住上五六夜。2015年修通了公路後,南來北往的車輛從這裡經過,進出都方便了。今年的系列活動從農曆初十(74日)開始,殺豬宰牛迎賓客,籃球和男女混合拔河比賽、文藝晚會、民族服飾文化秀、蘆笙比響等活動精彩紛呈,同時還舉行“嘗新祭祀儀式”“蘆笙解封儀式”活動,使得整個鬧魚節活動持續五六天。
             
                記者注意到,就在蒙會長家門口的公路對面,老蒙將嶺上的古井泉水引到公路邊,建起一個池子,放上水舀和竹筒木筒,這一善舉,極大地方便過路的村民飲用,也讓記者飽嘗山泉之美味。

           
             中國“鬧魚非遺”傳承人、牛塘屯的賈忠明告訴記者:
50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他們的老祖----牛塘屯的兩個賈氏兄弟與河對面侗寨的兩個楊氏堂姐妹在“坐妹”活動中商議第二天進行鬧魚活動,,後來,互相邀約的親朋好友多了,每年一次的鬧魚活動變成了群眾性的活動,再後來,先輩們就把“新米節”“鬧魚節”合在一起,除去中間幾十年的動盪停辦,至今,正規的鬧魚節活動已舉辦了466屆。

          良雙的“鬧魚節”分為“喊”“走喊”和“鬧”三個環節。頭一天晚上用火把(後來演變成篝火、電筒、電燈)舉行“喊”儀式,第二天上午拿著樹枝、樹葉到侗寨村邊的良雙河邊舉行“走喊”儀式。“鬧”不是用藥來鬧魚,而是將魚拋投到河中,讓參加活動的所有人各顯神通抓魚、搶魚,讓活動熱鬧起來。
                    
        9
日晚上22時,牛塘屯與侗寨屯遙相“呼喊”,進行“喊” 鬧魚節儀式,記者在牛塘屯的嶺坡上看到,十幾位苗族村民身披中國“鬧魚節”非遺傳承人的綢帶,在領頭人的引導下,用苗話喊了一陣子話,在現代電子音響的傳輸下,以“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結束第一輪“喊”,待到侗寨那邊也“喊”完後,這邊就“喊”吉利話。最後以“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結束。

             在“喊”的過程中,除了這些傳承人,他們的身後站滿了身著鮮豔苗服的人們和趕來觀看、拍攝的上百名觀眾,場面甚為壯觀。除了第一輪“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他們都參與了後面的“喊”,讓“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的聲音更加震撼。
                      
             東邊日出西邊雨,南邊豔陽北邊雲,農曆六月的天,翻臉比翻書還快。
10日上午12點多鐘,記者在良雙村委辦公樓前看到侗寨屯的村民抱來一大堆的樹枝和樹葉,分發給參加活動的人們(有村民,也有遊客),十幾個主播忙著將鏡頭對準不同的人群,幾個村民代表用桶裝著一大桶糯米酒,向遠道而來的客人敬酒並分發樹枝,寓意是歡迎加入“走喊”的隊伍,壯大聲威……

           
               站在村委會旁邊的風雨橋上,記者看到牛塘屯的男女青壯年舉著樹枝,身著民族服裝從山上走下來,一路向風雨橋頭集結,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當兩個屯的人們舉著樹枝分站在風雨橋下的河堤兩邊,簡短的儀式後,“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的喊聲不斷,同時搖動手中的樹枝,此後,河堤兩邊的隊伍便沿著良雙河兩邊河堤往上游走,邊走邊喊,沿途,不少村民加入“走喊”的隊伍,每走幾十米又停下來互相對喊“依呀---嗚!依呀---嗚!依呀---嗚!”,中間雖然有兩次陣雨刷刷落下,河堤兩邊也只有少數人找地方躲雨,大多數人在雨中持續地走著、喊著……近兩百米的河道兩邊以及河邊村民的樓上聚集著幾千村民,喊聲陣陣,歡騰的人海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形成壯觀的“走喊”儀式。
                       
                   簡短的祭拜儀式後,在一陣又一陣的呼喊聲中,工作人員將魚拋入良雙河,此時,歡樂的人群潑水、戽水、抓魚各顯神通……

           舉辦方專門在三條魚身做了記號,混在魚建中拋入河中,最後,來自貴州、廣西白雲鄉和廣西三江的村民分別抓獲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魚,除了錦旗,還分別得到1020斤的良雙特色糯米酒。
           
              
              水流將魚兒推往下游,剛才還在看熱鬧的村民們也隨之加入搶魚、摸魚的行列,而志願者也將魚籠分散放下河裡向人群拋投魚兒,近
200米的河段一時間既成了抓魚的場地,也成了苗族的潑水場,把良雙鬧魚節活動推向了高潮。就連站在陽臺上觀看熱鬧的嶺南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鄒慎也忍不住寫下一首山歌詞《良雙六月十六鬧魚節》:                   

        一渠溪水飄融江
       百年非遺良雙楊
      人樂魚歡苗鄉里
      燕舞蝶影展翅翔
      達配盛妝容顏美
      達享歌謠震華堂
      風調雨順新禾旺
      世代相傳譽海洋
      (部分圖片由吳榮輝提供)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