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如排公屋 灣區醫療或許是另一出路?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1-10-25 15:42:59  点击:22430  属于:港澳专栏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讯| 【記者 愛欽】
 

 
     醫管局近年來推出多項措施,期望縮短公立醫院專科輪候時間,包括分流和編定服務優次、加強公營基層醫療服務、加強人手、優化預約排期的安排,以及展示輪候時間的最新資料,方便病人考慮治療計劃和選擇等,但效果未如理想。「欠醫生、輪候長、睇病難」是香港醫療大山的前世今生,本港公營醫療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仍然漫長,部分穩定候新症輪時間甚至以年計,跟市民輪候公屋時間一樣愈排愈長。點新聞記者就此進行多方深入調查,訪問各界人士,希望尋求解決良方。

      輪候數餘年 診症數分鐘

      醫管局現在提供8個專科門診,耳鼻喉科和內科、骨科都是重災區,耳鼻喉科「穩定新症」平均輪候26至88星期,最長的九龍中聯網要154個星期,九龍東、九龍西、港島東亦都超過100個星期,意味要兩年或以上的時間才可見醫生。而內科「穩定新症」平均輪候時間要34至88個星期,輪候最長是九龍東要151個星期,接近3年。骨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九龍中亦需要排期達142個星期,九龍東、九龍西、港島東同新界東都超過100個星期。
 
市民若是想看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時常要排隊數十周。(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香港醫療服務主要由公營和私營機構提供,但公私營比例失衡,七成門診服務由私營機構提供,九成的住院服務則由公營機構提供,再加上人口老化,長期病患人數增加,基層市民未能負擔日益昂貴的私營醫療費用,公營醫護人手短缺,病床數目不足,對公營醫院造成龐大負荷。除了新症輪候時間漫長外,公立醫院候診的時間亦非常長,記者日前陪同病患前往東區醫院覆診,實際體驗了病人之苦。

      患食道癌的阿安原本預約的診症時間是平日9點30分,為了能夠早點見醫生,他提前半小時到達醫院腫瘤科,拿到的籌號已經是21號,在等待近1.5小時後終於見到醫生,但只花費約8分鐘就已結束診症,然後等待約30分鐘,從護士站領取處方和藥單,及後再到藥房領藥,而在領藥處同樣擠滿著患者,記者觀察普遍也需要30至40分鐘才能拿到藥。
 
市民排隊等叫號見醫生 。(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陪診員梁生告訴記者,「基本上每次來都需要等待2至3小時才能夠見到醫生,但實際診症的時間卻很短,然後等待護士派發藥單和報告,有時候又要等1個多小時,拿藥又要將近一小時,就連預約做檢查也要等30多分鐘,整個流程下來,最少要在醫院花費4至5小時,還沒計算往返醫院的時間。」

      梁生感歎,「漫長的等待對病人和陪診都非常辛苦,而且每次看醫生時只能看一個病症,如有兩個病症就被要求分兩次輪候,真心希望醫院能夠簡化流程,例如在診症結束後一站式預約做檢查的時間,減少無謂的等待。」
 
市民在公立醫院排隊領藥。(點新聞記者李斯哲攝)

      院舍盼做好基層醫療 縮短急診輪候時間

      耆安園護理安老院負責人尤美鳳表示,現時許多長者若是突然出現健康問題,絕大多數都是送往急診室,但在急診室也只是做一些抽血、X光等常規檢查,若不是情況緊急,經常要等待4至5小時才有醫生過來查看情況,如果急診室醫生認為無法處理,則要轉介專科,再輪候數周至數月才能覆診。她補充,「其實很多時候急診室變成了一個分流中心,許多人無論大小病症都去急診室,才導致出現這麼長的輪候時間,家屬和陪診員都很怕去急症室。」
 
耆安園護理安老院負責人尤美鳳表示,現時許多長者若是突然出現健康問題,絕大多數都是送往急診室。(點新聞資料圖片)

      所幸現時院舍每周都有外展醫生服務,幫助長者治療一些普通的病症,收費也與公立醫院相若,一定程度上縮短長者要到醫院輪症的情況,但想看專科仍需要到醫院輪候。她希望,政府將來可以建立針對長者的醫療機制,針對人口老齡化,投放更多資源在長者專科醫療服務,優化轉介流程,並加強宣傳,讓有輕微病症的市民前往社區診所,分擔公立醫院急診室的壓力。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曾表示,面對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年輕化的趨勢,專科門診現在累計超過700萬個舊症,而且每年收到80萬個新症轉介,醫療系統壓力沉重,而醫管局雖然多管齊下,試行不同服務模式,期望縮短輪候時間,比如眼科醫生特別酬金,靈活安排手術時間,但相關措施剛剛開始,成果需要時間才能慢慢才能見到。

      議員倡推動灣區醫療 應對人口老齡化

      立法會議員柯創盛坦言,在多年的社區工作中,有不少病人都埋怨公營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無論是專科門診,還是等做手術及等候入院時間時間都十分冗長,而就算輪候得到,診症時間卻只得寥寥數分鐘,最終病情就由穩定,變半緊急、由半緊急變到超緊急。再加上當中因為擔心病情在等待看症其間而未合會否惡化,從而影響情緒及家庭關係的個案,就更苦上加苦。
 
柯創盛表示,不少病人都埋怨公營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延誤病情。(點新聞資料圖片)

     「政府近年就開始催谷公私營協作計劃及醫療券計劃。這些計劃也希望將輪候緊公院病人,分流到私營醫療機構跟進,病人可獲資助或只需繳付公立醫院診金,便可以在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睇症、覆診甚至做手術。」柯創盛指出,但不少長者均表示,就算可以累積醫療券在下一年使用,但每年醫療券金額只有2000元,可能看一兩次私家醫生已經耗盡,根本不足夠,最終長者亦無辦法完全轉到私家醫生分流,還是回到公營醫療系統之上。
 
柯創盛認為,政府亦應增加公私營醫療合作計劃的項目及名額,讓市民可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點新聞資料圖片)
 
      柯創盛認為,在公營醫療系統沒有實現人手充足、服務到位的時候,政府亦應增加公私營醫療合作計劃的項目及名額,讓市民可得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此外,當局亦應積極推動大灣區城市間醫療資源互通與協作,比如讓長期居於大灣區的醫管局病人就診,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配藥。以港大深圳醫院為試點,研究長遠如何落實港人在大灣區無縫睇病,以上種種也是面對香港人口老齡化而做好的長足準備。

      病人等得痛苦,醫護同樣也覺得做得辛苦,下一篇,我們將看看醫管局不斷推出挽留人才的措施是否有成效,又有何方法走出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