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政客王世堅,怎麼成了全網梗王?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5-10-23 17:35:46  点击:9930  属于:国际新闻

       
       “本來應該從從容容遊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睜眼說瞎話……你在哽咽什麼……你在哭什麼啊哭……沒出息!”


         一段改編自民進黨民意代表王世堅質詢“金句”的音樂視頻《沒出息》,因搭配魔性十足的旋律與王世堅怒拍桌面的畫面,近期在大陸短視頻平臺爆紅。它不僅登上熱搜,更“紅回”寶島臺灣,引發島內輿論熱議與模仿熱潮,成為一款另類“流量密碼”。
      有臺灣媒體表示,《沒出息》配上極具戲劇張力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在島內常用社交平臺上瘋狂傳播,讓人一聽難忘、直呼“洗腦”,熱度甚至比《挖呀挖》更讓人“上頭”。

       《沒出息》為啥能那麼火?透過這個“海峽兩岸娛樂熱點”,我們又能讀到哪些啟示?
         
            一、網友嘲諷,是誰沒出息?

         有人認為,《沒出息》之所以火是因為踩中了公眾的共鳴點,“從從容容”到“連滾帶爬”,道盡了生活中的窘迫。然而,這個觀點只是對了一半,這種看似“小確喪”的梗,其實並不只是年輕人表達情緒的一種自嘲。“沒出息”的共鳴點,更多的是對臺灣瘋癲政客的“審醜”,對台獨勢力的嘲諷。
          根據臺灣島內民調,“台獨頭子”賴清德“聲望”接連下跌,已創下新低。臺灣民進黨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挑動對立,在民生福祉上“畫大餅”,並且掏空家底大搞賣台行徑,不僅被臺灣主流民意拋棄,也讓全體中華同胞憤怒。此刻,“沒出息”的嘲諷能引發兩岸的共鳴,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報導,臺灣網友製作的《沒出息》MV得到狂贊,評論區稱“臺灣所有‘沒出息’的政治人物,讓臺灣的前途‘連滾帶爬’”。有網友揶揄臺灣當局越來越沒出息,“先是四個優先,再來三大策略,結果兩頭空空,全是一派胡言”。
          相關視頻的評論區,眾多臺灣網友還在聲討賴清德當局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中處置不力,反而將民眾自救包裝成自己的政績,可謂是沒出息至極。
       
             最近,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後臺灣隱蔽戰線鬥爭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正在熱播,也為“沒出息”添了一把火。許多網友表示,一定要統一,不然怎麼對得起犧牲的先烈。然而,民進黨當局把持下的臺灣,“懂你就是不做,沒有最扯,只有更扯”,反而導致兩岸交流不斷退步,被批“沒出息”已是非常禮貌了。

          “臺灣作詞,大陸作曲,這就是兩岸一家親”“唱得好,唱出賴清德的醜態”……目前,在兩岸網友的神評論助攻下,《沒出息》已成為“討綠伐獨”歌曲,而且熱度還在持續上升。

            二、年輕人表達立場有自己的方式
        有臺灣作家表示,你問為什麼《沒出息》火了,唱到眾人心坎裡,那就像一路走來飽經風霜的老父親,痛心疾首,恨其不爭地罵你“沒出息!”那內核是什麼,是愛之深責之切……
         兩岸關係向來是關注的焦點,從《沒出息》戲劇性的爆火中,也能看到兩岸青年對臺灣時局的看法,他們正用一種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
臺灣知名博主二創改編的《民進黨沒出息》,用年輕人玩梗的短視頻,表達對臺灣當局的失望。歌詞中尖銳指出其“拿出的政績少得可憐,撥了一堆預算找人來舔,雙重標準至極”等,並為賴清德拭淚場面配上“睜眼說瞎話,你在哽咽什麼”,嘲諷值拉滿。

         對於“台獨”勢力粉飾政績、污蔑大陸對台政策、獻媚外部勢力等所作所為,中國大陸網友同樣對臺灣愛之深則責之切,催生出不少有思想、有內涵的二創。比如,“早點談統一確實從容又遊刃有餘,‘台獨’的後果只能是連滾帶爬去,統一那天誰要是哭哭啼啼,那是真的沒出息!”

           二創熱潮也引發了海峽兩岸網友的真誠互動。比如大陸網友的一個二創版本中“鄉音未改,依舊很濃,卻忘了家鄉的面容”的歌詞,就得到了臺灣網友的熱情回應:“用力支持”“同胞你太有才了”“遊子心境,悲痛”……
          有人評論說,這是兩岸人用玩笑撕開了某些人刻意製造的“隔閡”。據報導,有“台獨”分子一直在呼籲搞“陸禁”,禁止臺灣人民使用抖音等大陸軟體,妄圖切斷兩岸文化交流。不得不說,這是真的沒出息!
             
             三、有出息的年輕人,會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網友有這麼一個比喻,如果把兩岸交流比作一條河流,這樣的網路熱梗就像無數小舟,在民間往來穿梭。它們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在不知不覺中連接起兩岸的年輕人。

       《沒出息》已成為一個引發兩岸青年共鳴的文化符號,更折射出兩岸青年在網路時代共用的文化密碼與情感頻率。從數年前兩岸都愛講“洪荒之力”到如今爆火的《沒出息》,網路流行文化常常以其輕盈而富有彈性的方式,在兩岸青年之間搭建起一座相互聯結的橋樑。
         這種聯結首先源自日常生活的共鳴。成長於數位時代的年輕一代,習慣於在短視頻與社交平臺上分享美妝穿搭、美食旅遊等生活內容。無論是《沒出息》中“匆匆忙忙、連滾帶爬”所引發的共鳴,還是螺螄粉、魔芋爽等在臺灣年輕人中的流行,這些基於微觀、日常的敘事,以共同興趣為基礎的“柔性交流”往往更具持久力,讓兩岸青年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情感聯結。

         而集體共創則進一步深化了這一聯結。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兩岸青年圍繞同一文化內容展開即時互動、模仿改編與觀點碰撞。比如《沒出息》在大陸爆紅後“返流”臺灣,引發島內網友新一輪創作熱潮,這不僅消弭了一些文化認知的偏差,也在兩岸的接續創作中不斷豐富著內涵。
           
         更重要的是,一些網路流行文化還在潛移默化中喚醒了兩岸青年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儘管臺灣當局曾通過削減文言文、中國歷史地理等內容,試圖拉開兩岸之間的文化距離,然而近幾年,大陸的影視劇、音樂等正通過網路將一幅跳脫課本與說教、充滿煙火氣的中國圖景,立體真實地展現在臺灣青年面前,讓歷史和文化變得可觸可感,讓中斷的對話重新連接,讓共同的文化基因得以喚醒。


       “理解,往往始于會心一笑;共鳴,常常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人說,即便隔著海峽,中國年輕人依然能在同一個節奏中找到共鳴。
 
              我們有理由期待,兩岸有出息的年輕人,將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 莫家富